要怎麼學 ❓
一、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學習手語?
國立屏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黄玉枝
嬰兒剛出生的時候雖然還不會說話,但會利用各種方式來表達他的訊息,例如:表情、哭、笑,或者肢體動作。有些嬰兒到了7〜8個月大,開始會揮手表示「再見」,會伸出雙手表示要「抱抱」,可能會搖頭表示「不要」,這些簡單的手勢或者動作即是學習自然手語的基礎。因此,在嬰兒有表達溝通意圖的時候,就可以開始使用簡單手語和他溝通。
至於在表達方面,嬰兒到了8、9個月大的時候,因為精細動作協調發展還不太成熟,表達的手語可能無法完全正確,但他所表達的手勢,是其未來使用手語表達的基礎,只要常常練習,會愈來愈好。有研究發現,嬰兒在1歲5個月〜2歲6個月的時候是使用嬰幼兒手語的最高峰,2歲6個月大時,嬰幼兒大約能使用200多個手勢,當嬰兒的動作發展漸趨成熟,這些手勢會慢慢修正成自然手語。因此,手語的學習愈早開始愈好。
二、哪裡可以學習手語?
社團法人台灣手語翻譯協會理事長 魏如君
各縣市都有不同單位辦理手語課程,如政府部門、聽障相關協會、社區大學等,台灣手語翻譯協會也將「全台各地手語開班訊息」整理於官網並定期更新,需要時可以搜尋參考。
家長(照顧者)也可以帶領孩子一起參加親子手語班,帶孩子接觸各種事物,拓展孩子的生活經驗,以及閱讀圖畫書,都可以從中學習或複習手語—整座城市都是手語的練習場。
目前也有手語學習的線上教學資源,家長可以透過自學方式學習手語,在與孩子互動的時候,配合口說將手語帶入。學習手語的目的是為了要溝通,不用擔心學習的手語是否正確或是困難,而是藉此表達需求以及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,讓我們一起動動雙手,傳遞這個美麗的語言。
線上手語教學資源有:線上手語教室、台灣手語線上辭典、常用手語辭典、公視聽聽看、基礎台灣手語、新詞彙手語、嬰幼兒台灣手語、親子手語故事屋等,讀者可在網路上搜尋。
協會傾力推動每週六親子手語故事屋常態活動
三、嬰幼兒手語和自然手語有什麼不同?
國立屏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黃玉枝
嬰幼兒手語是Linda Acredolo 與Susan Goodwyn 兩位博士根據1982年所做的長期追蹤研究之結果。她們發表了許多手勢對嬰兒學習發展的相關研究,並成立了嬰幼兒手語教學機構,其教學方式鼓勵家長多使用手語和嬰兒互動。嬰幼兒手語和自然手語不太相同的地方,主要在於嬰幼兒手語著重於日常單字,不著重文法,且最好能配合口語發音,以引起孩子的注意,幫助孩子易學、易記。
嬰幼兒手語是提供聽力正常父母和一般幼兒的一種溝通方式,而自然手語(例如:台灣手語、美國手語或英國手語等)則是聾人社群使用的母語,是語言的一種,有其自己的文法和句子結構。聽損幼兒的父母多數是聽力正常,通常沒有打手語的經驗。台灣手語翻譯協會推動的嬰幼兒手語,是以自然手語的詞彙,但沒有特別強調手語的文法,讓父母和嬰幼兒使用自然、直覺的手語互動,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嬰幼兒的認知發展、誘發溝通動機,以提升他們語文學習的能力。
四、孩子應該學嬰幼兒手語?台灣(自然)手語?還是中文手語?
語言學博士手語翻譯員 李信賢
答案是「都可以」,只要願意學習這種視覺的語言,要學哪一種都可以,但須視學習的對象、語言環境及學習目的而定。
在國外,嬰幼兒手語的主要學習者為聽常嬰幼兒,他們只是為了提升口語發展而學習手語,以進行初期的溝通,因此對聽常嬰幼兒而言,手語只是促進口語發展的工具。
對於聽障嬰幼兒,研究也認為早期接觸手語是有益處的。身為國內唯一的手語翻譯專業團體,當然希望每個聽障孩童從小就學習台灣手語,不過這是過於理想化、也不切實際。目前,由於多數聽障孩童都就近至一般學校就讀,主要透過聽覺輔具以口語溝通,因此初期可由非精通手語的家長教導簡單手語,將來可視其安置環境及語言環境,決定是否要繼續學習真正的台灣手語。
若聽障嬰幼兒的家長或照顧者本身就會台灣手語,則建議可以從小就從日常互動中學習,一來可及早建構第一語言能力,透過此手語能力也有助於其學習第二語言(中文)或第三語言(英語),且可透過家庭內的語言溝通,維持與家庭的親密互動。
五、如何教1歲前的寶寶學習手語?
國立屏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黄玉枝
教寶寶手語的第一步是說單詞並同時做出手勢,例如:當給嬰兒牛奶時,除了說「喝ㄋㄟㄋㄟ」以外,可以打牛奶的手語給他看,然後把牛奶給他喝。或者在抱著他時也可以打「我愛你」的手語,每次說出單詞都將其與單詞手語配對出現,並且持續重複出現,寶寶將習得此手勢,這是他學習手語的基礎。這些視覺的刺激對嬰兒未來發展手語學習都有正向幫助,且能在自然環境中習得手語。
六、如何用手語進行繪本共讀?
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 劉秀丹
用手語和孩子進行繪本共讀時,就和用口語共讀時一樣,最重要的是營造親子(或師生)之間的正向、愉悅氣氛,並且以尊重平等的態度與孩子互動,巧妙地引導孩子的注意力和興趣,透過對話鼓勵孩子表達,並經常給予正向回饋。
其次,依孩子的年齡和語言發展可以選擇不同的策略,例如:當孩子還未發展出單字詞時,可以指著繪本中的圖畫,示範用手語詞彙命名出圖畫中的物品或動作,例如:用手語打出「這是蘋果」、「這是小青蛙」等語句。一旦孩子的語言能力進入到雙字詞時,就不建議停留在這樣的方式,而鼓勵用更開放性的問題,與孩子互動。最常用且被證實有效的繪本共讀策略是對話式共讀,透過PEER 策略以及CROWD 的提問方式鼓勵孩子參與,此可有效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及對繪本的理解。PEER 指的是家長(或老師)要盡量鼓勵孩子表達繪本的內容(Prompt),孩子回答後,家長(或老師)要給予正向的回饋(Evaluate),並且改述孩子的話語、增加詞彙,以將孩子的表達擴展得更完(Expand),且要適時的鼓勵孩子重述擴展後之完整句子(Repeat)。CROWD 則分別指五種促進孩子表達的問題,包括:填充式問題(Completion)、回憶式問題(Recall)、開放式問句(Open-ended)、WH 問句(Wh-),以及融入生活(Distancing)的問題。
最後要強調,父母(或老師)的手語能力很重要,當父母(或老師)的手語能力愈好時,繪本共讀的效果就會愈好。
手語動動書讓孩子愛不釋手
七、如何提升學習手語孩子的語音清晰度呢?
台中澄清醫院兒童發展中心語言治療師 羅淑珍
就個人的臨床經驗,以聽能訓練中的「聽覺三明治技巧」(auditorysandwich technique)結合手語的方法,其語音清晰度的確可提升。方法如下:
(1) 首先需確認孩童仍有殘存聽力,並配戴適宜的聽能輔具。
(2) 將聽能口語及手語同時帶入聽能訓練中的「聽覺三明治技巧」。如圖所示:語言輸入時,以「聽(口語)→看(手語+口語)→聽(口語)」的方式,讓孩子先仔細聆聽後,接著以手語視覺提示連結字義,最後回到聽能,讓孩子理解語音和字義。
範例:教香蕉(實物或圖片)
聽 成人說口語「香蕉」,讓孩子仔細傾聽
看 成人比出「香蕉」手語+口語,讓孩子連結字義
聽 成人重複口語「香蕉」,讓孩子理解語音和字義